□ 段小虎
去年12月,我?guī)ьI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編輯出版委員會成員到安康市圖書館調研,李煥龍館長興致勃勃地陪同我們參觀了安康首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 “安康閱讀吧”。參觀當中,我深有感觸地贊嘆道:“自助圖書館在全國不是新鮮事物,但對于地處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腹地的安康而言,這艱難的第一步,走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三項變革。”
一是供給結構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事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群眾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數(shù)量、質量和均等化水平、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但西部集中貧困地區(qū),由于受到自然、社會、人口以及觀念性誤區(qū)、體制性障礙、制度性缺陷的影響和制約,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不足、需求不足、供需錯位和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的情況普遍存在。而安康市圖書館由于受館舍面積、技術條件和文獻藏量的制約,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然而,當安康首家“24小時自助圖書館”開館,并創(chuàng)下讀者年到館83400人次、日到館最高4720人次的紀錄時,安康市圖書館通過增加有效供給刺激有效需求增長的成功實踐,終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好評。在安康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安康市圖書館又相繼啟動了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tǒng)和二十個自助圖書館建設項目,走出了一條符合公共圖書館發(fā)展規(guī)律和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要求的“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的發(fā)展道路。
二是服務方式變革。據說埃及托勒密國王建造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唯一目的,是收集“全世界所有人寫的所有書”。但是在今天的信息時代,收藏書籍的重要性早已讓位于閱讀推廣。安康市圖書館一直非常重視閱讀推廣工作,形成了幾個在全國小有名氣的服務品牌。安康市圖書館舉辦“走進東大街閱讀吧”征文活動,可以看做是繼供給結構變革之后的服務方式變革。
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但翻開人類“閱讀史”卻發(fā)現(xiàn),并非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天然地擁有“閱讀的權利”。
安康市圖書館能在東大街閱讀吧開館之后短短的時間內,成功舉辦“走進東大街閱讀吧”征文活動,并征集到來自學生和市民的356件作品,一方面證明安康社會有很大的閱讀需求;另一方面證明安康市圖書館致力于構建安康閱讀文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這一篇篇文字優(yōu)美、充滿激情的詩歌、散文,讓我們對“書香安康”建設充滿期待。
三是空間觀念變革。在傳統(tǒng)的認識中,圖書館只是一個有著固定尺寸和建筑外殼的物理實體。但自2009年國際圖聯(lián)會議提出“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概念之后,國內外學術界開始認識到圖書館空間的生命活力。
美國學者雷·歐登伯格認為:“第三空間”是一個公共交流的地方,沒有作為第一空間的家庭角色束縛,也沒有作為第二空間的職場等級意識,人們在這個空間中,不受功利關系限制,可以自由地釋放自我。事實上,在城市有限的空間資源逐漸被私有化、商業(yè)化的過程中,安康市以東大街“安康閱讀吧”建設為契機,致力于建設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間”,契合了公共圖書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印度詩人泰戈爾用文學語言描述了這個空間的精神價值。他在《圖書館》一文中寫到:“一踏進圖書館,我們便站立在無數(shù)道路縱橫交錯的交叉點上。有的道路通向寬闊的大海,有的道路通向起伏的群山,有的道路則直通向人類的心靈深處。在這里,所有的道路都是一往無前。”在泰戈爾的眼中,圖書館不僅是一個物質性存在,更是一個“自我解放的輝煌燈塔”。
當然,圖書館不僅是滿足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場所,也是一個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地方。1848年為逃避饑荒,13歲的安德魯·卡內基隨家人遷移美國。在匹茨堡中心,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服務于學徒工”的免費圖書館。他1887年回憶說:“這個圖書館為我開辟了世界知識寶庫,我開始喜歡讀書了。”圖書館改變了卡內基,卡內基發(fā)展了圖書館——他為世界捐贈了2500所圖書館。
回歸圖書館空間的社會歷史維度不難發(fā)現(xiàn),經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圖書館不僅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形成了體現(xiàn)這些文化的社會職能體系,它們以特定的物質、精神場所形式,維護著圖書館在社會結構、特別是人類知識生活中的獨特價值和獨立地位。
值得高興的是,安康現(xiàn)在不僅有了興安西路、東大街閱讀吧,而且建成了龍舟文化園、興安門城樓兩個閱讀吧。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其他閱讀吧和安康市圖書館新館、漢濱區(qū)少兒圖書館新館的建成開放,遍布漢江兩岸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一定會成為安康這座城市的精神地標,一定會有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安康閱讀起跑線”和“書香安康”建設之中。
(作者系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圖書館學會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