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英正準備著一天要用的食材
安康新聞網(wǎng)訊(通訊員 劉興朋)在漢濱區(qū)張灘街,沿著郵局向前再走二十米有一家“后記蒸面”鋪子,專營蒸面、扯面,早上還捎帶著賣饃饃,店子里只見女主人調(diào)蒸面、拉扯面、弄菜夾饃、鹵雞蛋,一個人能干兩個人的事,偶爾忙不過來稍微等一下,只見她飛奔似得跑過來,即使已經(jīng)秋天也能看見汗珠在她臉上閃爍。
陳寶英,今年41歲,丈夫張會彥,42歲,因為遺傳有高血壓導致半身不遂已有6年,家中還有65歲患有高血壓的老母親、今年剛上大學的女兒和還在上初中的兒子。家里除了要供應丈夫和母親的日常醫(yī)藥費、女兒每年30000多元的學費和生活費,還要償還往年建房、治病欠下的幾十萬元巨額債務,一家人的生計全部落在了她肩上。生活艱難、人雖柔弱,但她迎難奮進、奔向好生活的精神頭兒卻不輸好男兒,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一片天,她是好媳婦、好媽媽也是脫貧致富好榜樣。
她是好媳婦:對丈夫精心照顧 不離不棄
1997年,21歲并已經(jīng)在城里打了三年工的她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剛剛高中畢業(yè)風華正茂的他,幾個月后兩人結(jié)婚,第二年女兒出生,有了小生命,小夫妻整日笑的合不攏嘴,但是也有憂愁。丈夫遺傳有高血壓做不了體力活、也沒學過致富技術,婚后就是在工地當個小工掙些零碎錢,大的開支完全是靠她當姑娘時積攢的打工錢。夫妻倆就謀劃著到城里開了家扯面店。生意做了一年多,迎來了第二個寶寶,為了迎接這個小生命餐飲生意也只得停了下來。
2004年初,離別了兒女和父母,夫妻倆到廣東打工,但是4個月后丈夫因為腎積水又不得不回安康治療。她先是花光了辛苦打工掙來的一萬多塊錢,最后又借遍親朋湊了20000多元,這才將丈夫從病床上拉回到健康生活中。病后,為了讓丈夫更好的調(diào)養(yǎng)身體,她幾乎包攬了所有的活并于2005年再下廣東掙錢養(yǎng)家,一直到2009年。2010年又回到家里開了現(xiàn)在這家店。但是,2011年,正當事業(yè)稍有起步的時候,不幸又降臨在了這對年青夫妻身上。丈夫因為高血壓導致腦出血,雖然搶救及時但最終導致半身不遂和二級殘疾,這次治療又向親朋借了40000多元才將醫(yī)療費湊足,這讓家里雪上加霜。生活艱難,但她咬牙堅持,他對丈夫呵護有加,不離不棄,不僅讓他重新站起來,也讓他有了生活的自信,現(xiàn)在丈夫不僅是店里的“店小二”、采購員還是負責每天為兒子送飯的“外賣小哥”。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小夫妻的臉上從不缺幸福的笑容。
她是好媽媽:寧肯自己多吃苦 也要兒女多讀書
2004年當夫妻倆為了生活而第一次與7歲的女兒和3歲的兒子分別時,陳寶英心里不是滋味兒,尤其是剛剛?cè)龤q的兒子,愛抽風,分別時她剛剛從醫(yī)院將看病的兒子送回家就匆匆的踏上了南下廣東的征程。2005年,治好了丈夫的病,為了養(yǎng)家、還債和一雙兒女的未來,他們再次南下廣東。在車間里,高強度、快節(jié)奏、重績效的工作也阻擋不住對兒女的思念,每個月一發(fā)工資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家里寄錢,每每最揪心難過的就是電話里孩子喊媽媽的時候、就是孩子頭疼腦熱自己卻不在身邊。
她最想的就是讓一雙兒女多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有人說家里都這種境況了,讓娃讀幾年書將來受不了騙就行,早早的出來給家里幫忙,也少了一大半負擔。她只是不言語,她不止一次對孩子說過:“媽可以苦些累些,但是你們一定要讀書,這樣將來才不會像我這樣這么辛苦”。她確實是這樣做的,生意難做,現(xiàn)在競爭更加激烈,每天連續(xù)高強度的勞動但休息時間卻連6個小時都沒有,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張羅,這一忙就是幾年,為了這個家和兒女的未來,她還要像這樣再忙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今年7月,已經(jīng)復讀一年的女兒因為種種壓力高考失利,當別人勸她放棄的時候她卻毅然咬牙湊足了20000多元的學費,將女兒送到學校。女兒有她的倔強和不服輸精神,進校半年不到就憑著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了國家獎學金,還把學業(yè)、社會實踐搞的有聲有色。“我自己辛苦十幾年,但可以讓讓娃幸福一輩子”,這就是她的“座右銘”。
她是好榜樣:不等不靠 自主脫貧
陳寶英個子不高,但不服輸,有股子倔勁兒,她不向生活、不向命運低頭。家庭再困難、生活再艱苦從沒有退過一步,雖然有政府幫扶,但她不等不靠不向政府要,擼起袖子艱苦創(chuàng)業(yè)奔小康,靠著自己的一雙手和拼勁兒撐起家里一片天。
2010年,看到因為自己外出而“失職”于一個母親的責任、看到長的“麻桿兒”似的兩個孩子,她堅決回到家里“要照顧好孩子”,夫妻再次回家創(chuàng)業(yè)開起了餐飲店,才起步生意不好做。家里也是一團糟,四個人擠在一間屋里,連個廚房也沒有,電動車和零細家具堆了一屋,有時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這可急死了人。2013年,就在別人等著政府“送房”、干部“送小康”的時候,她卻堅決推掉了老房子,四處籌借了20多萬元硬是建起了新房。2016年,家里因病因?qū)W被納為貧困戶,她說,政府已經(jīng)讓家里享受了很多扶貧政策,現(xiàn)在還要繼續(xù)努力,用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好生活。同年,她還申請了50000元小額扶貧貸款,用來裝修店面和購置新的餐飲用具,用她話說就是:“生意不好做,把店子收拾好點兒,再辛苦點,爭取早點過上好日子”。
其實她要做的還有很多,女兒剛剛上大學,兒子馬上要上高中了,母親和丈夫日常吃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加上壓在身上的債務,她還要和丈夫再辛苦遠不止十年。但是,倔強不服輸?shù)乃,肯定會把這生活過得更好,因為她相信,最難熬的時間都熬過來了,后面還擔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