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姬花蕊
當江蘇常州的現代職業(yè)教育理念,遇見陜西紫陽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9月24日,一場在陜西省紫陽縣職業(yè)教育中心舉行的教研工作推進會,給出了清晰而有力的回答。這一天,學校領導、骨干教師與來自江蘇常州和陜西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幫扶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擘畫未來藍圖。這不僅是一次常規(guī)的工作部署,更像是一場關于“如何讓山里的孩子掌握改變命運的技能”的思想盛宴,標志著這所陜南山區(qū)的職校,在東西部協作的春風中,正加速駛向高質量發(fā)展的“快車道”。
“造血”計劃:從“輸血”到賦能的深層變革
“教育幫扶,關鍵在于理念的更新和機制的再造,而不僅僅是人員的補充。”在推進會上,來自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組團式”幫扶校長、紫陽縣職業(yè)教育中心黨委副書記、校長楊昕擲地有聲地指出。他帶領常州開放大學江濤、周克娟兩位骨干教師與陜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六位幫扶專家組成“智囊團”,自抵達紫陽之日起,便秉持“系統(tǒng)設計、機制先行、本土賦能”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將常州在職業(yè)教育領域的成熟經驗進行“本土化”轉化。
“我們來,不是為了‘代工’,而是要當好‘教練員’和‘設計師’,幫助學校建立起自己‘造血’的能力。”楊昕校長的這番話,道出了幫扶團隊的初心。幫扶團隊采取了“邊診斷、邊介入、邊建設”的協同推進模式,沉下心來,與本地教師一同診斷學校發(fā)展的“痛點”。針對教研活動松散、青年教師成長路徑模糊等問題,幫扶團隊主導修訂了《蘇陜“組團式幫扶”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學科共建、師資共育、資源共享”的協同目標。這一理念的核心,是構建一個可持續(xù)的協作生態(tài),將常州先進的職教理念和管理經驗,像“嫁接”良種一樣,植入紫陽的土壤,培育出能自主生長、持續(xù)進化的“本土力量”。
“青藍”結對:理念引領下的精準“育苗”工程
在推進會的現場,一份嶄新的《“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實施方案》一經發(fā)布,便在青年教師中引發(fā)了熱烈討論。這份凝聚著學校對未來師資隊伍建設期望的方案,也集中體現了幫扶團隊帶來的先進育人理念。“青年教師的成長,不能靠‘自然生長’,必須有科學的規(guī)劃和系統(tǒng)地支持。”楊昕校長介紹道。為此,學校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了一套雙向賦能、目標明確、過程可溯的成長體系:導師“五帶”,明確導師需在師德、教學、科研、技能、管理五個維度對徒弟進行系統(tǒng)指導。徒弟“五學”,為徒弟設定了學習理念、方法、技能、科研和管理的量化要求。同時設定了清晰的“三步走”階梯目標:短期目標(第一年):站穩(wěn)講臺,勝任班主任工作;中期目標(第二年):能上縣級公開課,完成校本課題;長期目標(第三年):在市級以上賽事中獲獎,具備科研能力。
“這不僅僅是一份師徒協議,更是一張能力發(fā)展地圖。”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賈學文評價道。方案將常州“重實踐、強技能、促發(fā)展”的職教基因深度融入,要求青年教師不僅要“學方法”,更要“學技能”“學科研”“學管理”,推動其從單一的“教書匠”向“復合型”教育人才轉變。“目標清晰了,路徑明確了,感覺自己未來的方向一下子亮堂了!”一位青年教師興奮地表示。這份“青藍工程”,已然成為激發(fā)教師內生發(fā)展動力的強大引擎。
教研“細胞”活起來:以研究型思維重塑教學根基
如果說青年教師是“生力軍”,那么教研組就是學校專業(yè)發(fā)展的“心臟”。為了讓這個“心臟”強勁跳動,幫扶團隊帶來了“問題導向、課題驅動、賽教融合”的研究型教學理念。
過去,教研活動有時會流于形式,F在,在幫扶團隊的指導下,學校發(fā)布了全新的《教研組建設規(guī)劃》。規(guī)劃的核心是“組組有課題”,要求每個專業(yè)組都必須圍繞教學中的真實難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
“我們要把課堂變成實驗室,把問題變成課題。”一位教研組長信心滿滿地說。幫扶團隊強調,教研必須服務于教學提質和學生發(fā)展,通過“賽教融合”,將技能大賽的標準和要求融入日常課程,讓每一次備賽都成為教學質量提升的契機。目標很明確:讓教研活動“定期、主題、規(guī)范、有效”,真正實現“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的良性循環(huán)。
共繪藍圖:從幫扶走向共生,讓理念生根發(fā)芽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這里的每一位老師都能獲得成長,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看到技能改變人生的希望。”幫扶校長楊昕在總結時動情地說道。
這場始于“幫扶”的相遇,正在孕育著“共生共榮”的未來。從江蘇常州到安康紫陽,跨越千里的不僅是地理距離,更是教育理念的傳遞與希望的播種。紫陽縣職業(yè)教育中心正以“青藍工程”和教研組建設為支點,在幫扶團隊先進理念的引領下,撬動學校內涵發(fā)展的深層變革。
不久的將來,一批批掌握扎實技能、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紫陽工匠”將從這里走出大山,走向廣闊的天地。而這段蘇陜攜手、共育良才的故事,也將為東西部教育協作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貢獻出獨具特色的“紫陽經驗”與閃耀著“常州智慧”的“組團式幫扶”新范式。